专题专栏
|
1 |
区划沿革
【历史沿革】 老城区位于洛阳市城市区中东部和北部,地处东经112°17'10"至112°33'10";北纬34°46'10"至34°36'20",是洛阳最早的建成区。东与瀍河区为邻、西与西工区、南与洛龙区、北与孟津县相邻,总面积56.74平方公里,其中城区面积4.74平方公里。 老城历史悠久,人文底蕴深厚,是古洛阳现存风貌最古老的城市区。其建城史可追溯到公元前1042年的西周时期。北宋始设河南府城,“老城”之名由此而来,金设“金昌府”。1948年4月洛阳解放前,老城的城区是公元1217年金在洛阳设“金昌府”时的建筑格局。悠久的文明史孕育了无数历代名流、文人雅士。著名哲学家、思想家、道家学派创始人老子在北邙翠云峰上隐居炼丹,并著成《道德经》;东汉张陵在此修道,创立天师道;帛家道祖的帛和在这里创立了帛家道;北邙翠云峰上清宫遂成为道家和道教的发源地,是道家“七十二福地”之一。蔡伦造纸、张衡制仪、司马氏治典、许慎作《说文解字》,杜甫、白居易、欧阳修、曹植、左思等都在洛阳流下了千古诗篇。文物古迹众多,现存文物古迹64处,其中,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5处,省级文物保护单位4处,比较著名的有东汉的董公祠、妥灵宫,隋朝的周公庙,唐朝的明堂,宋代的文峰塔,元代的府文庙,明清的鼓楼、山峡会馆等。 1948年5月洛阳解放后,经过8年的政权建制过渡时期,于1956年1月正式成立老城区人民政府。辖四隅、四关(东南隅、东北隅、西北隅、西南隅、东关、西关、南关、北关);1957年8月东关、北关划出成立瀍河区;1958年8月设老城区人民委员会,后改称老城区人民公社管理委员会。辖东街、西街、西关3个分社;1958年12月老城区、西工区合并为洛北区人民公社管理委员会,增设西工分社;1959年3月改成洛北区人民委员会。辖东街、西街、西关、西工4个分社;1968年5月成立洛北区革命委员会。辖西关、南关、东南隅、东北隅、西南隅、西北隅、西工、金谷园8个办事处;1975年21月洛北区分两个区。洛北区革命委员会辖东南隅、东北隅、西南隅、西北隅、西关、南关6个办事处。西工区革命委员会辖西工、金谷园2个办事处;1980年5月洛北区革命委员会改称洛北区人民政府,建制不变;1982年6月洛北区人民政府改称老城区人民政府,直至1988年建制基本不变。 1989年—1993年,政府机构在原有的基础上增加为43个委(局、办公室),辖6个街道办事处。后经过1994年、1997年两次调整和机构改革,区政府机关改为17个职能部门、3个内设机构。老城公安分局、老城工商行政管理局实行市垂直领导,监察局与纪委合署办公。2000年7月市区划调整后,原郊区的邙山镇和洛北乡4个行政村划归老城区管辖,老城区并成立洛浦办事处和农村经济工作委员会办公室(简称农业办公室)。2000年12月,老城区实行了城市区管理乡镇的组织体系。
【行政区划】 从2010年9月以后市政府对西工区和老城区的行政区域管理权进行了调整:将西工区管辖的道北路办事处委托老城区管理;将老城区邙山镇的大路口村、史家屯村委托西工区洛北乡管理。调整后老城区现辖邙山镇和城市区西关、西南隅、西北隅、东南隅、东北隅、南关、洛浦、道北路八个办事处及21个行政村,26个社区(含邙山镇两个正在建设中的社区),总人口18.7586万人,城区人口13.61万人。其中:邙山镇辖17个行政村,36个自然村,2个社区,户籍总户数9572户,32886人;西关办事处辖6个社区,户籍总户数10692户,32200人;西南隅办事处辖2个社区,户籍总户数3900户,11400人;西北隅办事处辖3个社区,户籍总户数7000户,18000人;东南隅办事处辖2个社区,户籍总户数2973户,8119人;东北隅办事处辖3个社区,户籍总户数6340户,17890人;南关办事处辖2个社区,户籍总户数3110户,7130人;洛浦办事处辖4个行政村,2个社区,户籍总户数6920户,20090人;道北路办事处辖4个社区,户籍总户数8500户,36133人。
|